凯发k8体育 > 资讯 > 焦点新闻 > 夜晚来临还是又一个黎明?——闲看中国科学报社换帅

夜晚来临还是又一个黎明?——闲看中国科学报社换帅-凯发k8体育

chenologin分享 时间:

推荐文章

夜晚来临还是又一个黎明?——闲看中国科学报社换帅

◎作者 | 张一文

在媒体行业混了这么多年,不知道是不是我孤陋寡闻,还真没有注意过这家媒体——中国科学报。问了身边的几个媒体朋友,除了有一个说是一起出过差,但基本上也没有太多了解。

今年3月国家发布“百强报刊”名单,居然有它?再一查,前几年国家公布的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,中央级媒体仅有3家入选,居然也有它。

到中关村的这个报社一看,居然看见的是中科院人事局的一纸公示,上面明示了中科院某副局长即将赴任报社,主持大政。

问留守的保安,原社长的去向,他笑称不知道。

问几个熟悉该报社的人都打听不出去向,似乎还有点神秘。

终于问到了,社长兼总编辑陈鹏的手机。他也有些警惕。盘问半天我的身份以后,就说了一句:还不知道自己的去向,服从组织安排,就挂了电话。

这就真有点奇怪了,好奇心驱使着去查一番!

01

独特影响力

嚯,到科学圈一打听,才知道他们真的很牛啊!几乎所有的院士都夸它专业。

某一天,网络上突然曝出中科院采购一条“惠普128m内存条”价格高达6247元的新闻,这一数字是市场价的9倍!

9倍啊,这价格够买台大电脑的了!

如此价格深深刺痛了公众对科研经费使用的敏感神经,社会上质疑声一片。

就是这个中国科学报,派出记者直接采访所涉及的科研单位和业内人士,随后在“深度”版先后刊发了记者的调查《垄断经营带来的价格水分应受质疑》,还配发了科研人员的博客文章“请不要抹黑中国科技界”以及“内存条卡住中国科学”, 从多个方面澄清“天价内存条”与科研经费之间的关系,使公众对中国科研的状况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。

这种全方位、多视角、耐看耐读的文章,自然提升了这张报纸的社会影响力。难怪院士们记得这么清楚呢。

再一看,这张报纸还干了几件轰动全社会的大事。

某一次,有关机构将中式卷烟技术纳进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入围名单。技术评奖也应该讲究社会效益和人民健康!这个事,首先由中国科学报踢爆,其后连续多天在一版重要位置进行追踪报道,并发表30位院士的联名反对信,引发舆论风暴。

百余家主流媒体纷纷转播、转载,数百万网友踊跃参与讨论,多个部委及社会团体相继作出回应。最终结果,呵呵,中式卷烟项目“打叉”了,退评国家科学技术奖。

没过多久,中国科学报又推出“该死的奥数”系列报道,再次引爆舆论。

报道对教育界的这一“怪象”以及滋养这一产业“怪胎”的背后经济利益链进行了揭露和抨击,引发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共鸣,最终,教育部门对“奥数”政策作出了相应调整,将奥数成绩与升学,彻底脱了钩。

据说,在这过程中,有人打来恐吓电话,有人四处托人施加压力,但中国科学报顶住了,将系列报道进行到底。教育“畸形”的危害大家都知道,可如果没有这样敢于担当的媒体报道,“奥数幽灵”说不定直到今天还以“帮凶”和 “恶魔”继续摧残着咱们孩子们的命运呢!

卷烟退评、奥数反思这样社会影响巨大的报道,中国科学报频频出手,显示了这家报纸不同寻常的追求。而且,具有关键时刻出招一击、一剑封喉的专业性。

这个报社的记者经常引以为傲的说法就是,某科学家出身的副国级领导在大会上公开说,我只看两张报纸,参考消息和中国科学报。

这确实也可形象地看出,报纸在科学家心中的地位。

02

逆势成长者

在传统媒体遭遇互联网挑战时,中国科学报还“异军突起”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,在众多媒体的拼搏厮杀中脱颖而出。

仔细看了他们的网站,总结了中国科学报的对策似乎有三条:

一是提出了将科普作为报社“第二主业”,对接科技,适销对路”。

二是比较早提出了报网融合。

他们将报社作为了一个总平台,中国科学报本身为旗舰,社属其他媒体如科学网、科学新闻杂志、医学科学报、各种公众号等等,是有机组成部分。

虽有区分、看似也是彼此独立,但实质上却像五个手指头,实为一体。

《中国科学报》作为核心媒体,发挥旗舰主打作用;创新、大学、技术经济、农业等各周刊深耕各自的特色领域;《医学科学报》作为“奇兵”,主攻医学领域;《科学新闻》杂志,发挥期刊特长,重在深度;被许多人视为“落伍”的博客,在科学网经营的有声有色,在圈内独树一帜;微博微信依托社属媒体平台作好内容的运维推送。

这就有效避免了融合就是办几个网站、建几个客户端,然后将报纸内容照搬的“伪融合”。

三是举办各种活动。

两院院士评选中国、世界十大科技进展;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;中国科技盛典;创新中国论坛等等,五花八门,无所不有。

这样的结果就是“员工福利有保障、职工收入年年涨”,已经持续了多年。

这可是大家最为关心的,要知道一些报社已经发不出工资、难以为继了!

他们的办法,也许是传统媒体生存没办法的办法了。更有可能是报社的领导有自己这方面的资源。

03

低调真大佬

说到中国科学报这几年的当家人陈鹏。百度上查,是这样描述的:

陈鹏曾在人民日报社工作长达10年时间,也曾在全国人大办公厅工作多年、负责时任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新闻宣传、组织策划,其间不管是担任时政记者、主编;还是策划和审定中央主要领导人的活动宣传报道,从没有出现任何政治性差错,对于准确反映和宣传中央政策,宣传领导的敬业、勤勉、亲民形象,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这是典型的外交语言。文字背后有点意味深长。

审定?策划?中央领导同志?

这几个字串在了一起,似乎不用再去用文字赘述了。

干过报纸、杂志、出版社的总编辑。又有出入中南海、大会堂的独特经历,似乎经历有点不同平常。但是网上关于他的内容却不多。看来还真的是个低调的大咖。

听熟识陈鹏的人讲,陈鹏这人胆大心细。

胆大,指的是他在工作上带领大家敢于创新。在陈鹏的力促下,一些年轻人早早就被充实到报社的重要部门和重要岗位,他力推一位三十岁刚出头的小伙子走上副总编辑岗位。5年后的今天,那小伙子还是中科院系统最年轻的副局级干部。一批素质高、业务强、作风好的青年人才,成为报社的骨干和业界的中坚。

心细,则是为员工。据说他每年不忘为每个员工生日亲笔写贺卡,向员工的父母赠报。还有,只要有照片证明是过节回家看父母的,都可以晚回来2天上班。据说,以前他还每年初七上班第一天,挨个屋给第一天上班的员工发红包。为此,他还挨了处分。

看来是一个低调、不按常理出牌的人。对他的评价应该说还是正面居多。

现在,对于中国科学报来说,陈鹏时代即将结束。问题是,传统媒体的寒冬之际,这个时候换帅,中国科学报是夜晚即将到来?还是盼来了下一个黎明?

拭目以待。

相关热搜

46427
网站地图